近日,在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指导,红果短剧主办的“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上,与会者聚焦微短剧的产业升级、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共商行业未来。

近年来,微短剧以“短、平、快”的叙事特点迅速崛起。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用户规模已突破6亿,成为内容消费的新蓝海。然而,行业也同样面临着内容同质化、艺术深度不足等挑战。对此,抖音集团副总裁、总编辑张辅评再次强调,“精品化是短剧行业升级蝶变的必由之路。”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分享平台的相关实践和思考时,以近期爆款四川方言剧《家里家外》为例谈道,微短剧正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他强调,精品化是微短剧发展的核心方向,需兼顾“真善美”的选题、竖屏美学呈现及专业制作水准,探索“微短剧+”的多元生态,推动产业升级。
从网文作者转型为短剧制片人的杭州海鱼星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马小虎以反赌题材短剧《老千》为例,强调短剧需挖掘人性共鸣。他提出的精品化三大路径——贴近现实题材、深化精神内核、升级制作标准,与当前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不谋而合。
陕文投艺达影视总经理贾轶群则从文旅融合角度谈道,成功的微短剧既要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又要具备全国视野,通过情感共鸣扩大传播效果。中科数创影视中心总监郑铭分享了科普微短剧的创作心得,主张采用类型化叙事手法,将知识传递融入故事情节,避免生硬说教。在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影视负责人曾映雪看来,微短剧已成为该公司精品多元战略的重要支点。通过IP改编和技术赋能,他们正着力打通产业链各环节,推动微短剧从现象级风口向可持续赛道转型。
“短剧用户与长剧用户并非割裂群体”,也正因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强调,短剧创作应当立足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准的社会观察,以小切口呈现时代主题,从而实现热度与价值的有机衔接。
如今,先进技术也在内容层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百度百家号内容运营负责人于轲分享了AI在经典IP现代化改编中的应用,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平台能够快速解构IP核心元素,并结合现代场景进行创新演绎。他指出,内容与科技的结合,将推动微短剧从流量生意升级为内容创新平台。
娱乐资本论创始人郑道森则认为,微短剧产业已进入精耕期,未来数据驱动下的IP打造,与AI等先进技术赋能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必将构建出更加繁荣的内容新生态。
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平台分发、IP衍生开发,再到跨文旅、游戏等领域的融合联动,微短剧正加速迈向全链共生的成熟生态,各环节如齿轮般环环相扣,共同驱动行业运转。
作为短剧制作方代表,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郑安迪表示,过去一年,微短剧市场的高速增长为影视行业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已成为就业蓝海和内容创新的试验田。她说道:“短剧IP 开发需四两拨千斤,用轻量化叙事激活沉睡的文学资源。”
作为平台方代表,红果短剧制片负责人沈志远分享了平台在IP改编与创作扶持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表示,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了解创作者和内容特质,将风格契合的IP与创作者精准匹配,做“服务者”而非“干预者”。他特别强调:“观众才是好故事的终极裁判,平台需保持内容审美的包容性。”
作为营销方代表,巨量引擎内容营销负责人金文乐表示,通过剧情植入等创新形式,品牌短剧的转化效率已超越传统广告模式,助力品牌方实现品效协同,发展前景广阔。
从跨界融合的生态构建,到全链协同的产业升级;从艺术教育的创新探索,到商业变现的多元路径;从传统影视人的躬身入局,到新生代创作者的“破圈”突围……与会者认为,微短剧的未来,既需要快以抢占先机,更需要慢以沉淀价值。